疾控工作动态周报(2025年第6期)

疾控工作动态周报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日本流感流行趋于平缓 专家提示仍需做好预防

甲流病毒是如何逃避免疫系统“追捕”的

卫生健康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今年落地

世卫组织称难获美国禽流感疫情信息

“家医有约”精准服务群众健康

高层动向

泰国公共卫生部代表团访问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先遣队赴四川筠连县开展滑坡灾后卫生防疫现指导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采购文献数字资源,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助力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指导开展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疾控动态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周明浩调研中心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监测工作

多伦多大学Dalla Lana公共卫生学院魏晓林教授到省疾控中心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卫生健康标准化工作业务交流

灵蛇献瑞迎新岁 砥砺奋进启新程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元宵节联欢会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2024年度业务目标管理考核部门述职会议

科研动向

饭后总想吃点甜点喝杯奶茶?Science论文揭示产生饱腹感的神经元同时驱动对糖的偏爱

Cell子刊:哈佛大学发布iPSC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前数据

Cell Stem Cell:毛颖/刘海坤/吴永和团队开发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准确预测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反应

Cell子刊:二甲双胍抗癌竟与剂量有关!低剂量可能促癌,而高剂量则抑癌

Cell:陈晓亚/高彩霞团队成功设计出产辅酶Q10作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来源

舆情信息

流感并发症不止肺炎 这些隐患需警惕

北京将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国家医疗保障局大数据中心揭牌

纳米传感器验血就能查出“癌王”

长期食用酸奶可降低患近端结肠癌风险

热点追踪

日本流感流行趋于平缓 专家提示仍需做好预防

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本流感季通常从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本次流感季,日本报告病例数在2024年年底达到最高峰。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本轮流感流行已经达到警报终止标准。日本专家称,流感流行趋于平缓,但往年经验显示,甲型流感传播高峰过后,可能还将出现乙型流感,仍需要做好预防。

日本内科医生 久住英二:现在日本的流感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已经很少有流感患者了。有像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感冒症状患者,经过诊察之后发现,流感阳性的比例也是下降了很多。一般来说甲型流感病毒传播高峰结束后,可能出现乙型流感传播,但今年乙型流感高峰还没有到来。

对于外国访日游客,久住英二建议提前做好疫苗接种,同时他呼吁日本完善外国人医疗就诊体系。

日本内科医生 久住英二:作为接纳大量外国游客的国家而言,当这些外国游客身体出现不适时,需要建立能够提供妥善医疗的医疗体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Tr9UFJKpN

 

甲流病毒是如何逃避免疫系统“追捕”的

科技日报

有一种病毒,就像微观世界的超级变形金刚,能像魔术师一样变换自己的形态:一会儿变成紧凑的球体,一会儿又拉伸成长长的丝状结构——它就是甲流病毒!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复杂环境中更好地存活,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并不断进化。

甲流病毒的这种“变身”能力,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微生物学》上。

在此以前,科学家有一个长久的困惑:为何一些甲流病毒颗粒会呈现为细长的丝状,而不是更为常见的球形?要知道,制造这些丝状结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但它们却广泛存在。

为了解开这个谜题,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实时观察并记录流感病毒A的真实形态变化过程。

实验结果简直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当面对不利条件时,比如抗病毒抗体的存在或者宿主细胞不兼容的情况下,甲流病毒会迅速变身。它的形状根本不固定,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这与人们之前认为的“病毒形态由菌株决定”完全不同。

通过评估16种不同的病毒—细胞组合,科学家发现,病毒形态的变化趋势,其实是可以预测的。更有趣的是,研究已表明,甲流病毒的丝状结构其实就是它们的“隐形斗篷”,有助于抵抗抗体的作用。现在,科学家正深入探究抗体是如何影响病毒形态及其感染效率的,并计划进一步探索病毒突变对形态的影响。

不仅仅是甲流病毒,其他多种病毒如麻疹、埃博拉、尼帕、亨德拉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也采用了类似策略,通过变换不同的形态,显著增加了自身的生存几率。

这些发现不仅向人们揭示了病毒如何“奸猾”地应对环境挑战,也为人们未来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提供了全新视角。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TqCN2ZSnW

 

卫生健康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今年落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213日电(记者白剑峰)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2025年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组织实施一批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用心用情做好8件为民服务健康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扩大儿科服务供给。结合医院所在地儿科医疗资源布局、医院专科基础以及儿童就医需求,有序规划儿科门急诊和病房。在推进儿科设置期间,要通过医联体牵头医院派员下沉、对口帮扶医院支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形式,帮助尚未完成儿科设置的医院不迟于11月底提供儿科服务。增强儿科服务能力。面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全科、内科等专业医师积极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且符合条件的医师,按规定增加儿科执业范围并上岗服务。改善儿科医疗服务。医院要优化儿科设施环境布局,结合儿科医疗服务特点,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导诊等提升儿科服务便利化、舒适化、智慧化水平,改善就医体验。

地市内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00项。稳步推进结果互认。结合实际制定发布辖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清单、医疗机构清单和“负面”清单,11月底前实现地市内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加强临床检验、放射影像、核医学等相关专业质控工作,实现国家、省、地市质控中心全覆盖,同时扩大室间质评覆盖面,推动质控工作向县(区)延伸。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服务模式,在紧密型医联体内实现检查检验同质化管理基础上,有序扩大互认机构和区域范围,逐步实现地市内互认。建立互认统计分析及结果反馈机制,对互认项目数量、互认比例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要查找原因,督促改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医师全员培训,指导接诊医师根据实际诊疗需要,对因患者生理代谢、病情发展等导致不能互认、需要重新检查的情形,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沟通,积极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取消门诊预交金,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规范预交金管理。原则上不迟于3月底,公立医疗机构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并对存量门诊预交金陆续进行清算、退款;公立医院根据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结算类型等因素,参考同病种前3年度实际发生的次均住院费用和个人自付费用,合理确定住院预交金(俗称住院押金)额度,使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不迟于6月底降至同病种同保障类别个人自付平均水平。医疗机构要通过官网、就医小程序、电子屏等多种途径公开常见病种住院预交金收取额度,让群众知悉。对个别存在特殊情况需延期执行的医疗机构应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并明确执行时间。提升结算便利和效率。公立医疗机构要持续改进内部工作流程,积极探索推进“一次就诊一次付费”“诊间结算”等便民措施,优化门诊收费流程。大力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和“线上结算”等住院结算便利措施,原则上要在患者出院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住院费用结算,逐步实现24小时内结算。

卫生健康系统其他为民服务实事项目还包括: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的应用;全国举办超过5000场次国家和省市级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推进“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便捷献血者异地办理血费减免。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20场以上“时令节气与健康”健康知识发布会,推进健康知识进万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TpyQyo3pC

 

世卫组织称难获美国禽流感疫情信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国上月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后,世卫组织发言人211日说,该组织已经难以获得美方关于该国禽流感疫情的信息。

路透社报道,世卫组织发言人克里斯蒂安·林德迈尔当天在记者会上被问及,美方有否提供禽流感疫情情况。林德迈尔回答:“交流的确存在挑战,传统接触方式已经被切断。”

林德迈尔没有进一步披露相关情况。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120日就任首日即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退出世卫组织。

路透社报道,一些国家对美国可能不再向世卫组织通报相关信息表达忧虑。一名不愿公开身份的西方国家外交官说:“如果这样一个大国停止通报,将传达何种信息?”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美国已报告68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

按照美国疾控中心说法,目前尚未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人际传播现象,禽流感对美国公众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是长期接触鸟类、禽类或奶牛的人感染风险较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SCXFmPitm

 

“家医有约”精准服务群众健康

人民日报

“杜叔,刚刚您的血压冲到158,比前两个月都高。是不是昨晚没睡好?”

早上8点,重庆市铜梁区虎峰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刘祖梅手机屏幕亮起,“家医有约”平台提示——高血压患者杜培友血压数据出现波动。滑动血压数据折线图,3个月来的波动峰值清晰可见,刘祖梅赶紧发起线上问诊。

视频那端,杜培友有些不好意思:“过年一时高兴,‘摆龙门阵’忘了时间。我马上吃降压药。”

为了提供精细化家医服务,202312月起,铜梁区搭建“家医有约”平台,架起链接签约转诊、健康宣教、互联网医院等服务的数字桥梁。

“过去,临床与公共卫生信息不畅,家庭医生服务受限。”现在,刘祖梅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家医有约”平台,杜培友历年诊疗记录立即显示在屏幕上。“我做慢病随访就心里有数了。”刘祖梅继续操作,系统立即生成新的健康指导方案进行推送。

中午12点,忙完卫生院里的事情,刘祖梅就和同事上门为签约居民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目的地是进仕村,村里老人大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

两排平房旁边用于休息的石凳石桌,是刘祖梅“摆摊”的定点位置。

“依旧是红色优先,黄色绿色依次排队。”刘祖梅一边将血糖仪、血压计拿出来,一边召集居民们有序排队。

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及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家庭医生将签约人群划分为红、黄、绿三色,进行管理和服务。“红色人群是危急重症患者,可以通过‘云入院’办理住院、通过远程会诊获取上级医院骨干专家指导或向区级医院转诊。”刘祖梅介绍。

排在队伍第一位的村民张定国,属于黄色人群。家庭医生会为其提供健康监测、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服务。

“刘医生,新春快乐。我想带爸爸去区人民医院看看,您看啥时候去合适呀?”通过“家医有约”,张定国家住重庆主城区的女儿张小燕点点手机,就能随时随地联系医生。

“我会随时监测您父亲的情况。如果病情加重由‘黄’转‘红’,我会通过‘家医有约’平台‘云入院’功能,立马给他申请办理入院。”刘祖梅说。

视频那端,张小燕连连道谢,并在系统里给刘祖梅打了“五星”好评。签约居民可对家庭医生随访服务作出星级评价,评价结果与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目前,铜梁区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30个,签约323402人,重点人员签约率达87.49%

“刘医生,降压药能不能提前开?”“高血压慢病门诊哪天开诊?”……晚上8点半,刘祖梅的手机始终亮着屏:一会儿闪烁着待处理的随访任务,一会儿则是来了患者留言。

刘祖梅服务着700多名签约患者,春节假期也不敢放松。“以前追着居民做服务,现在七成患者会主动找上我。‘家医有约’平台让我和患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刘祖梅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SBZRa9Seu


高层动向

泰国公共卫生部代表团访问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

2025212日,泰国公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流行病学处处长Wichan Bhunyakitikorn等一行12人访问了中国疾控中心。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出席会见。中心外事处、流病办、全球公卫中心、应急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参加交流会。

施小明副主任对泰国公共卫生部代表团来访表示欢迎,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愿与泰方继续深化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培养、疾病监测与防控技术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健康福祉。Wichan Bhunyakitikorn处长表示,愿值此中泰建交50周年之际,在既往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合作交流,积极促进中泰疾控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介绍了中心构架与核心职能、突发事件应对与人工智能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进展与导师指导模式等开展情况,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交流。泰国公共卫生部代表团还实地参观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办公室。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yw/202502/t20250215_304276.html

 

中国疾控中心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先遣队赴四川筠连县开展滑坡灾后卫生防疫现指导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

2025281150分许,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突发山体滑坡。灾害发生后,中国疾控中心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先遣队队员做好备勤准备,同时组织四川省疾控中心开展灾区灾后公共卫生快速风险评估。

29日,根据国家疾控局要求,中国疾控中心重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先遣队孙宗科和王宏赴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滑坡灾区,指导当地开展灾后饮水卫生、传染病防控、环境消毒和风险评估等卫生防疫工作。专家抵达筠连县后,先后深入筠连县第二中学集中安置点、筠连县乐义乡船景煤矿备用安置点走访,查看居民集中安置情况、饮用水安全、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控制、医疗卫生服务和症状监测等情况,赴筠连县沐爱镇金銮村五组、沐爱镇金銮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沐爱镇农贸市场实地查看黄牛养殖、活禽宰杀等情况,并就发现的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建议。专家组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圆满完成了本次灾后防疫任务,于213日结束现场工作返京。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gzdt/zxzb/202502/t20250215_304275.html

 

以需求为导向采购文献数字资源,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助力

中国疾控中心

在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至关重要。在总部和直属单位领导支持下,信息中心秉持“协调采购、减少重复、资源互补”的原则,联合直属单位采购了中心的科技文献数字资源,旨在为中心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学术文献数字资源。

信息中心以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为导向,根据经费情况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制定详细采购计划。积极引进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万方数据资源、超星图书、爱思唯尔(ElsevierHealth Sciences学科包、美国微生物学会系列刊、LancetScienceJAMABMJNEJM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JCREbook Central电子图书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学术期刊、图书等高质量数字资源,同时借助科技文献服务系统,将所有采购的文献数字资源进行整合,为科研人员搭建起一条获取所需文献的快速通道,助力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提升。

新年伊始,万物更新。信息中心将持续发力,以更多元的服务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数字资源使用指导,助力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gzdt/zxzb/202502/t20250211_304211.html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国家卫健委机关党委

2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2025年直属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工作暨纪检工作会议、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委直属机关党建工作,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郭燕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24年委直属机关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5年,委直属机关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机关党建制度改革为抓手,以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为牵引,坚持“四个带头”,走好“第一方阵”,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

会议要求,委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守正创新,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党建和纪检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502/478f56970c0b467e9e9e3d5700f0ba69.s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指导开展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

281150分,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被埋。习近平总书记、李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立即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救治生命放在首位,全力支持四川省做好紧急医疗救援救治等工作。我委立即调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华西医院重症医学、急诊、创伤等专业国家级专家赶赴当地支援。

灾害发生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医务人员和救护车辆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我委负责同志已随国务院领导同志赶赴当地,加强医疗救治指导协调。截至2819时,已收治2名伤员,在医院进行观察治疗。现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我委将持续指导四川省做好紧急医疗救援救治工作,根据需要随时增派国家级医疗力量,及时组织会诊,最大程度保障伤员生命安全并做好心理支持等相关工作。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lyjs/s3594/202502/55e6fe30843e4506b071eec4f90ca8d5.shtml


疾控动态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周明浩调研中心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监测工作

江苏省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所

202528日上午,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周明浩来到省疾控中心迈皋桥大院调研中心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监测工作。省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处处长华海庆、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陪同调研。

周明浩查看了尘肺病智能化阅片与考试系统、临床和毒化检验实验室、职业卫生应急处置设备室,仔细问询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并代表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向职防所一线员工致以新春问候。他分别听取了职业病防治所和放射防护所的国家监测项目工作介绍,充分肯定了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的工作成绩,同时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他提出殷切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和放射卫生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落实好各项监测工作;三是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四是要正确处理好主责主业和技术服务的关系,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省疾控中心职防所、放射防护所中层干部、班组长和主要业务骨干参加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502/t20250211_95099.html


多伦多大学Dalla Lana公共卫生学院魏晓林教授到省疾控中心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
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

为增进国内外科研成果交流,拓宽学术视野,213日,多伦多大学Dalla Lana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卫生政策教授魏晓林应邀访问浙江省疾控中心进行学术交流讲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主持了本次讲座。

讲座上,魏晓林教授就实施性科学(Implementation Science)和复杂干预(Complex Interventions)的研究理论、设计方法和在具体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向在座职工们作了题为“Implementation science design and complex interventions to impact health policy”的报告。报告通过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应用实施科学设计,融合临床、公卫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新技术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可以为相关领域卫生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讲座提问环节,魏晓林教授同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大家纷纷就科研和业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研究设计与项目实施相关问题进行提问,魏教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为与会人员提供了科研灵感和工作思路。

讲座的最后,蒋健敏副主任就本次学术讲座进行了总结,鼓励与会人员要在复杂干预中抓住“关键环节”,着重强调“设计科学”和“实施质量控制”对于科学研究和政策建议可靠性的重要性。本次讲座助力提升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开展学术合作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502/t20250214_21538.shtml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卫生健康标准化工作业务交流

陕西省疾控中心业务质控中心

2025214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标准化工作组赴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标院”)开展卫生健康领域标准化工作业务交流。

双方围绕公共卫生标准化工作的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中心标准化工作分管领导(省卫生健康标委会秘书长)王林江同志首先介绍了标委会在推动卫生健康标准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省标院副院长范澍田表示,省标院依托在标准化研究、咨询服务、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将全力支持省卫生健康标委会的工作,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共同推动陕西省卫生健康标准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此外,省标院的专家们也积极响应,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省疾控中心标准化培训基地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座谈会后,省疾控中心工作组参观了省标准化研究院的“国家标准馆陕西分馆”、“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

双方决定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om/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1032803&chid=100414

 

灵蛇献瑞迎新岁 砥砺奋进启新程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元宵节联欢会

山西省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12日下午,山西省疾控中心举办以“灵蛇献瑞迎新岁 砥砺奋进启新程”为主题的元宵节活动。中心领导班子、干部职工欢聚一堂,共庆元宵佳节。

元宵乐舞韵声扬,白衣聚首笑声长。联欢会在舞蹈《红高粱模特队》的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只见演员们身着精美服装,喜庆热闹的舞蹈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小合唱、诗朗诵、八段锦、情景剧、三句半等中心各党支部党员、职工自编自演的15个节目依次上演,现场更有抽奖送福、互动游戏等环节,精彩纷呈、花样繁多,为广大党员、职工带来一场有声有色的视觉盛宴。

歌曲《走进新时代》展现了疾控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意气风发、凝心聚力,在新时代脉搏中彰显疾控人使命担当。诗朗诵《疾控人生》、三句半《疾控风采》等节目镌刻出看似平凡的疾控人在静好岁月中厉兵秣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默默坚守,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姿态。舞蹈《踏歌“爱”“河”,情暖元宵》舞出拼搏奋斗的疾控人,以青春之火点燃疾控精神。舞蹈《大中国》、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表达了疾控人爱党爱国爱疾控的满腔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歌串唱《红色经典 薪火相传》传承红色经典,体现了疾控人对祖国的赤子情怀和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灵蛇献瑞迎新岁,砥砺奋进启新程。今天这场精彩欢乐的联欢会,展示了新时代疾控人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新征程上疾控人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新的一年,省疾控中心将锚定建设一流疾控中心目标,紧紧围绕全省疾控工作1366”工作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狠抓核心能力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深化医防融合,奋力谱写山西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n/zxzx/zxdt/art/2025/art_5d1d31b0dc674310a18adb51d71d37d7.html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2024年度业务目标管理考核部门述职会议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2024年整体工作,展望谋划2025年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水平,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促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210日下午,在中心实验楼中会议室召开2024年度中心业务部门述职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李景中主持。中心领导班子、行政科室负责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共计2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中心各业务部门围绕年度部门内部管理、业务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和2025年工作规划等方面述职,汇报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各部门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领导班子认真听、客观评,对本次述职评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结合工作实际对各部门述职情况进行了点评,同时,安排部署了2025年重点业务工作。

会议指出:一是‌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2024年度工作,总结经验,深挖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与时间表,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将进一步加强对各部门工作进展的监督与考核,优化质量控制措施,确保2025年度目标顺利实现。三是2025年要抓好作风建设工作,落实落细作风建设各项举措,高质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疾控中心各部门提供了一个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也为中心明确了 2025 年的工作方向,为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下一步,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团结一心,努力奋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为疾控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摘引网址:https://www.tibetcdc.cn/zxdt/39538.jhtml

 

科研动向

饭后总想吃点甜点喝杯奶茶?Science论文揭示产生饱腹感的神经元同时驱动对糖的偏爱

生物世界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控制饱腹感的 POMC 神经元同时驱动了对糖的食欲,表明了所谓的“甜点胃”实际上植根于大脑。

当一顿大餐结束了,你也吃饱了,然而,此时的你对甜食的渴望仍然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甜点胃”,导致了我们即使在饱腹状态下也容易摄入高糖食物(例如餐后甜点、奶茶)。

尽管大脑的奖赏机制驱动的美味食物处理可以促进过度进食,但我们在饱腹状态下仍会刺激对糖的选择性食欲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2025 2 13 日,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Thalamic opioids from POMC satiety neurons switch on sugar appetit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控制饱腹感的 POMC 神经元同时驱动了对糖的食欲,表明了所谓的“甜点胃”实际上植根于大脑。具体来说,POMC 神经元在饱腹状态下通过阿片类信号调控对糖的选择性食欲的新机制,POMC 神经元不仅通过 α-MSH 信号促进饱腹感,还通过 β-内啡肽信号抑制 PVT 神经元,从而驱动对糖的食欲。

这一发现为理解糖食欲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肥胖和暴饮暴食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为了找到导致“甜点胃”的原因,研究团队调查了小鼠对糖的反应,结果发现,已经完全吃饱的小鼠仍然会吃甜食。

下丘脑中的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神经元是饱腹感的主要调控者,它们通过释放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来减少食物摄入。然而,POMC 也是 β-内啡肽的前体,β-内啡肽通过作用于 μ-阿片受体(MOR)来刺激食欲。而阻断 β-内啡肽-MOR 细胞,可减少对糖的摄入,这一作用在自由进食条件下尤其明显。

研究团队发现,小鼠一旦接触到糖,POMC 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当小鼠在吃饱后再吃糖时,POMC 神经元不仅会释放刺激饱腹感的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还会释放 β-内啡肽,β-内啡肽会抑制丘脑室旁核(PVT)中的神经元,从而驱动对糖的食欲,即使在已吃饱的情况下仍然吃糖。

而通过光遗传技术抑制 POMC 神经元向 PVT 神经元的投射,能够减少饱腹小鼠对高糖食物的摄入,对饥饿的小鼠则没有影响。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POMCPVT 通路主要驱动对糖的摄入,而对高脂食物的摄入影响较小。这表明该通路特异性调控对糖的食欲。

有趣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小鼠在吃糖前仅仅感知到糖的存在时,就会激活 POMC 神经元开始释放 β-内啡肽。此外,之前从未吃过糖的小鼠在吃第一口糖时,就会激活 POMC 神经元释放 β-内啡肽,进一步摄入糖分则会增强这一效应。

那么,人类在吃糖后身体发生什么呢?

研究团队让人类志愿者通过管子摄入糖溶液,然后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显示,人类大脑对糖做出反应区域与小鼠相同,同样是丘脑室旁核(PVT)活动显著下降,表明 POMCPVT 通路在人类中也可能具有类似的功能。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糖在自然界中其实很稀有,但能快速提供能量。实际上,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拥有了大规模生产糖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大脑被编程为任何时候只要有糖就去摄入。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POMCPVT 通路与其他脑区的相互作用,以全面理解糖食欲的神经调控网络;探索 POMCPVT 通路在人类饮食行为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肥胖和饮食失调患者中的功能;开发靶向 POMCPVT 通路的药物或干预手段,以调控糖食欲,从而帮助控制体重和预防代谢性疾病。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POMC神经元在饱腹状态下的双重作用——不仅促进饱腹感,还驱动对糖的食欲。这一发现为理解糖食欲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肥胖和暴饮暴食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36d8633354b.html

 

Cell子刊:哈佛大学发布iPSC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前数据

生物世界

该研究展示了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自体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项针对 8 名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试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世界上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影响着约 1%-2% 65 岁及以上老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患病率还将大幅增加。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中脑多巴胺能细胞(mDAC)为帕金森病的自体细胞疗法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来源,但标准化的调控标准对于临床转化至关重要。

2025213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了题为:Pre-clinic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products for autologous cell therapy in Parkinsons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展示了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自体细胞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前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项针对 8 名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试验。

在这项临床前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体重编程技术从四名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新活检的成纤维细胞中生成了多个临床级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并采用优化的 21 天方案将其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细胞(mDAC)。

研究团队对这些细胞进行了严谨的评估,包括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 RNA 测序以及体内研究,其中包括一项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为期 39 周的小鼠安全性研究。

结果显示,尽管所有批次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中脑多巴胺能细胞(mDAC)均符合安全标准,但来自一名帕金森病患者的 mDAC 未能改善小鼠的行为结果,这突显了患者个体间的差异。重要的是,该研究还显示,体外评估并不能可靠地预测体内疗效,这表明多巴胺能纤维密度是关键的疗效标准。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4 例帕金森病患者均成功培养出临床级的 hiPSC

这些 hiPSC 来源的 mDAC 在 长达 9 个月的小鼠实验中没有显示出不良反应

mDAC 移植物的疗效存在个体间差异;

基于这些结果,开启了治疗 8 例帕金森病患者的基于自体 iPSC 的细胞疗法 1 期临床试验。

这些发现支持了自体细胞疗法的全面质量控制指南,并为该团队将于 2025 年启动的针对 8 名散发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62386333385.html

 

Cell Stem Cell:毛颖/刘海坤/吴永和团队开发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准确预测脑肿瘤患者的治疗反应

生物世界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IPTD),能够真实地保留人类脑肿瘤生态系统,并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TO)是临床前癌症研究的新兴工具。PTO 与患者肿瘤之间的相似性为将 PTO 作为评估功能性个体化肿瘤学药物反应的模型提供了希望。然而,PTO 模型在治疗的成功率、疗效、肿瘤微环境维持和患者反应预测等方面仍有待改进。

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包括多种病理实体,例如原发性脑肿瘤和脑转移瘤(BrM)。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尽管在 GBM 基因组分析方面取得了迅速进展,但其预后仍然不佳。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在于,临床前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2025 2 11 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上海科技大学刘海坤、吴永和等人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Individualized patient tumor organoids faithfully preserve human brain tumor ecosystems and predict patient response to 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IPTD),能够真实地保留人类脑肿瘤生态系统,并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目前已开发出几种患者来源的脑肿瘤类器官模型,主要是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BM)。脑类器官胶质瘤(GLICO)方法及其他共培养方法采用患者来源的分离细胞或细胞球与脑类器官共培养,能模拟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的一些关键特征,尤其适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患者来源的胶质母细胞瘤类器官(GBO)模型和患者来源的外植体(PDE)模型分别在无基质胶或有基质胶的条件下培养肿瘤组织。这些模型能更好地维持胶质母细胞瘤的异质性和结构,因为它们避免了肿瘤的解离。然而,目前的方法显示出对肿瘤基质细胞的维持效果不佳以及空间异质性,对于低级别胶质瘤(LGG)和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型(IDH-mut)胶质瘤的成功率较低。

除原发性脑肿瘤外,脑转移瘤(BrM)是一种在脑部定植的全身性肿瘤,约 20% 的癌症患者发生脑转移瘤,常与癌症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脑转移瘤研究领域需要可靠的临床前模型,这需要维持脑环境和肿瘤细胞的定植。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将新获取的患者肿瘤组织外植体在脑类器官中培养,生成了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IPTO)。研究团队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实体中生成了肿瘤类器官 IPTO,并证明了该模型能够保持亲本肿瘤(PT)的细胞多样性、肿瘤微环境和分子病理学。最重要的是,该研究还证明了 IPTO 能够预测患者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从而使其成为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完全兼容的强大工具。

具体来说,该研究开发一种快速、高效和复杂的培养系统——个性化患者肿瘤类器官(IPTO),将患者来源的肿瘤外植体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脑类器官中培养,从而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培养出多种人类肿瘤,包括成人、儿童以及转移性脑肿瘤,其可以准确再现人类脑肿瘤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和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分析表明,IPTO 模型再现了其来源的患者肿瘤的细胞异质性和分子特征。

至关重要的是,该研究证明了 IPTO 模型可在前瞻性患者队列中预测患者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特异性药物反应,包括耐药机制。

综上所述,IPTO 模型代表了人类癌症临床前建模的重大突破,为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52c8633469e.html

 

Cell子刊:二甲双胍抗癌竟与剂量有关!低剂量可能促癌,而高剂量则抑癌

医诺维

结果表明,双胍类药物的抗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而高剂量则抑制肿瘤进展。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Cell Reports Medicin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Biguanides antithetically regulate tumor properties by the dose-dependent mitochondrial reprogramming-driven c-Src pathwa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双胍类药物的抗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而高剂量则抑制肿瘤进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和细胞系模型,分析了双胍类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二甲双胍与Src抑制剂(如达沙替尼)的协同作用。

结果发现,双胍类药物的抗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的双胍类药物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脂肪酸β-氧化(FAO)和c-Src通路的激活,导致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与之相反,高剂量则抑制c-Src信号通路,显示出抗肿瘤效果。

此外,通过药物组合实验发现,二甲双胍与达沙替尼的组合显著抑制了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复制、转移和干细胞特性

在小鼠模型中,二甲双胍与达沙替尼的组合治疗,显著降低了肿瘤生长和转移。

从机制上讲,低剂量的双胍通过激活AMPK-ACC-FAO通路来促进肿瘤生长,而高剂量则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的活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综上,结果表明,双胍类药物的抗癌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可能促进肿瘤生长,而高剂量则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联合使用双胍与Src抑制剂,可能为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86b863219e3.html

 

Cell:陈晓亚/高彩霞团队成功设计出产辅酶Q10作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来源

生物世界

该研究通过系统的进化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植物中 CoQ 形式的进化历史,并成功改造了水稻和小麦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够合成 CoQ10,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来源。

辅酶 QCoQ)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对能量产生至关重要。人类主要合成CoQ10(侧链含有10个异戊二烯单元),而许多谷物和蔬菜作物则主要合成 CoQ9CoQ10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营养补充剂,常用于促进心血管健康。然而,人类随着年龄增长或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体内的 CoQ10 水平会下降。

Coq1 是一种反式异戊烯基二磷酸合酶,它合成 CoQ 的聚异戊二烯侧链,从而决定 CoQ 的形式。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农作物中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够合成 CoQ10,就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 CoQ10 膳食来源。然而,Coq1 调控和决定 CoQ 侧链长度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5213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Design of CoQ10 crops based on evolutionary histor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系统的进化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植物中 CoQ 形式的进化历史,并成功改造了水稻和小麦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够合成 CoQ10,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来源。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发现,大多数开花植物(约70%)主要合成 CoQ10,而 CoQ9 则在多个植物谱系中独立进化。CoQ9 的进化可能与草本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有关。草本植物例如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和葫芦科(Cucurbitaceae)主要合成 CoQ9,这些植物在干旱、炎热和季节性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该研究还发现,Coq1 基因的第 240 位氨基酸是决定CoQ侧链长度的关键位点。当该位点为亮氨酸(Leu)或缬氨酸(Val)时,植物合成 CoQ10;为异亮氨酸(Ile)或甲硫氨酸(Met)时,则合成 CoQ9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通过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对作物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成功对水稻和小麦中的 Coq1 基因进行了编辑,使其能够合成 CoQ10。改造后的水稻和小麦在叶片和籽粒中均显著增加了 CoQ10 的含量,且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系统的进化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植物中 CoQ 形式的进化历史,并成功改造了水稻和小麦的 Coq1 基因,使其能够合成 CoQ10,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来源。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为未来的作物改良和营养强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ab2863221c0.html


舆情信息

流感并发症不止肺炎 这些隐患需警惕

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行性感冒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1.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其他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等感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时,病情重,病死率高。

2.神经系统损伤包括脑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儿童多于成人,急性坏死性脑病更为凶险。

3.心脏损伤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WKYHRJmI2


北京将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216日电 (记者杨彦帆)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5年,北京市将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区级覆盖率达到50%。同时,进一步畅通基层预约转诊通道,市属医院全量门诊预约号源提前两周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三级公立医院50%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

目前,北京市属医院已向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全量号源,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16.4%133.2%

据介绍,2024年,北京市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新建、改造94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设备。建立首批10个家庭医生签约创新实训基地,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18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病种增至13种,50%以上村卫生室实现全面一体化管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WIuivaklS

 

国家医疗保障局大数据中心揭牌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216日电 (记者王昊男)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北京市海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大数据中心正式揭牌。

该中心承担着医疗保障大数据的应用、管理、服务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将推动医疗保障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据了解,全国医保信息平台覆盖全国13.3亿参保群众、5000万家用人单位、93万家医院药店、1.79万家药耗企业、37.6万个药品耗材和每年600亿盒医保药品的终端追溯信息维护管理及应用。该中心正式落户海淀后,将推动医保大数据在医药健康领域的研发应用,提升医保数据赋能医保改革、管理、服务的能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WIsUN4Izk

 

纳米传感器验血就能查出“癌王”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英国《自然》网站12日报道,来自瑞士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简便的血液检测方法,能够在胰腺癌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前,将其检测出来。这种方法可用于常规筛查,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恶性程度极高。胰腺癌发病隐匿,却进展迅速,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患者生存时间短,被称为“癌中之王”。2022年,全球约46.7万人死于胰腺癌,开发出早期检测胰腺癌的新方法迫在眉睫。

为攻克这一难题,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包含磁性纳米粒子的纳米传感器,用于检测血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这些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消耗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是胰腺肿瘤入侵人体的“帮凶”,在肿瘤(甚至早期肿瘤)中异常活跃。

研究人员在356人的冷冻血液样本上测试了这种纳米传感器的效果。参与者分别为胰腺癌患者、其他癌症患者以及健康人士。结果显示,纳米传感器识别健康人士的成功率高达98%,识别胰腺癌患者的成功率为73%。而且,它总能将胰腺癌患者与其他癌症患者区别开来。

研究人员表示,这款纳米传感器使用成本极低,每次测试仅需耗费0.01美元。这意味着它能在农村或资源贫乏的地区广泛使用。他们希望启动针对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胃肠道癌等其他癌症的检测中。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WIfcvJ9oG

 

长期食用酸奶可降低患近端结肠癌风险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3日电 (记者张佳欣)由美国麻省总医院布里格姆医院团队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长期食用酸奶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从而预防某些结直肠癌,尤其是近端结肠癌。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肠道微生物》杂志上。

有证据表明,酸奶等益生菌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或肠道屏障功能,发挥预防癌症的作用。在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中,双歧杆菌被认为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为了研究定期食用酸奶能否影响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取决于肿瘤中是否存在双歧杆菌,团队对来自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前瞻性队列新发肿瘤生物库方法(PCIBM)的132000多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参与者回答了吃了多少原味酸奶、调味酸奶以及其他乳制品的问题。

结果发现,每周食用两份或两份以上酸奶的参与者,“双歧杆菌阳性近端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了20%。这种类型的癌症发生在结肠的右侧,并且比其他类型的结直肠癌更致命。

团队推测,长期食用酸奶可能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包括双歧杆菌)来降低近端结肠癌的风险,但他们指出,还需要结合基础科学和人群健康研究开展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明确结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LTq9PrTmgS